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凌歊台 明 · 丁寿岗
 出处:月轩集卷之一
曰自金行不竞,神州陆沈
渡江之马玄黄五胡之乱浸淫。
泣铜驼于荆棘,沦九庙于洛阳
彭城之人杰,挺风骨之不常。
奄屈起于卖履,振薄天之威名。
方其斩大蛇耽耽乎虎视,叱妖精赳赳乎龙行。
不阶尺土,白手奋发。
凌厉乾坤,动荡河岳。
广固望风而尘散,关中闻声而响应。
指挥而群盗荡平,下车而江南大定。
东包百越之地,西暨三巴之鄙。
南括群蛮之表,北界淮汉之涘(一句缺)
金陵天府,拟吞吐乎宇宙。
顾雄心之未已,壮南游之山川。
思凌虚以直上,荡胸怀于八埏。
乃于太平胜区,当途名邑。
黄山之翠微,筑高台兮立立。
势将凌汗漫出九垓,超崆峒俯蓬莱。
堪斗柄兮手摘,可银河兮掬挹。
飞鸟依于层阶,行云宿于叠石。
九疑之黛色当窗,三湘之灏气入帘。
穷天地之远目,撩景物之骇瞻。
尔其粉壁凝云,兰房拂日。
帘捲虾须,屏开孔雀。
铺玳瑁兮筵纹滑,爇兰麝兮香烟碧。
乃有楚女纤腰,吴姬艳质。
燕帖玉钗,尘生罗袜。
振瑶佩之清响,曳锦裳之轻縠。
笑脸利于双刀,星眸明于剑戟。
皓齿编贝之烂,绛唇秾华之灿。
落欢声于层霄,留软笑于天半。
羞兼百味之鲭,觞满葡萄之液。
匀天之乐奏九韶,回云之舞呈八佾。
瑞雾生于席上,香风起于袖末。
邈风情之可爱,倚朱颜之半酡。
眠月中之台榭,醉云外之笙歌。
意此欢之永保,指百年以勿失。
凭轩槛以俯仰,感人生之驹隙。
恐薤露之易晞,为他人之所乐。
诚荒淫以无度,曾不知其不可。
庶凭高以荡情,涤尘机之恼我。
于时金舆驻驾,霓旌婀娜。
千官列于陂陁,万马嘶于溪隧。
云影为我徘徊,天容为我妩媚。
增草木之辉光,溢江山之喜气。
烂重瞳之顾眄,知皇帝之为贵。
信升平之乐事,抑奇观之罕匹。
窃悲夫中原之地,正如金瓯无缺。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
当此之时,草创未备。
国于江左,壤地褊小。
茫茫九州之大,区区一隅之渺。
西乞伏之号秦,北沮渠之称凉。
拓跋虎踞于平城,赫连龙睇于朔方。
纷纷黄屋,几帝几王。
顾天下四分五裂,靡三半之一得。
是宜治兵誓众,经营四域。
宵衣旰食,日不暇给。
夫何安于小成,竟无志于混一。
大功未就,侈心已放。
子之荡兮台之上,洵有情兮而无望。
顾贻谋之如此,将何监于成宪。
宜后嗣之骄奢,穷土木于孝建。
亦于焉而兴作,日登游以耽欢。
究厉阶之谁生,自夫子之造端。
果若人言,纵欲成灾。
阶闼之内推刃,四境之外涨埃。
淮北之将夜遁,河南之师不还。
黄钺假于齐王,戎马饮于江湾
遂使大江之南千里之地,得之艰难失之造次。
至今落花啼鸟,松风涧水。
满目萧然,人非物是
寝园之荒野棠,悲入许令之诗。
碑上之青苔断文,哀增谪仙之思。
沧浪之濯足,又何悔于噬脐。
然则是台也无异乎晋之九层,楚之乾溪。
秦之望海,汉之柏梁。
役万姓以挑怨,迷自底于灭亡。
凌歊之可誇,奈孤根之无依。
千日之乐未洽,万年之计已非。
五纪之业斯迫,七庙之魂无归。
山河富贵之何处,文物繁华之谁属。
已矣哉,青阳谢兮白帝至,玉兔升兮金乌匿。
风流兮不存,荣华兮无迹。
尘凝长乐之榭,香灭按歌之阁。
山鸟弄弦管之声,野花留绮罗之色。
鹿游姑苏之草,风悲铜雀之月。
通天之露盘荒凉,避风之七宝寂寞。
千年往事之谁问,一片高台之安在。
经终古以共尽,又何为乎永慨。
所赖哲后持盈,明王慎德。
一日万机,兢兢业业。
文帝惜百金之费,昭王市千里之骨。
西京歌四海之大风,东都绘一代之元勋。
皆足以流芳百世,令誉无垠。
岂如流连之主,荒亡之君。
乐未毕而哀已至,台未倾而国已分也哉。
凌歊之遗址,但山椒之夕曛。
僖祖祧迁议熙宁五年十月 北宋 · 张师颜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四
臣等伏以天下大礼,莫重于宗庙。
崇孝事神,以照临四海,是以圣王慎之,必务极其至当。
伏惟僖祖神主祧藏夹室,于礼不顺,有司失之矣,宜其辅臣建立,明诏访逮,垂为万世法。
然议者因其藏主有失,遂欲推为始祖,臣等敢以此为议。
昔者商、周之兴、本于契、稷,考诸前载,其指有二,曰:因其始封,蒙其功德也。
契有大功,始受封国,十有馀世,世祀不失,至汤而有天下,修其封国,举天下之大而谓之商者,由契以致之也。
稷有大功,始受封国,十有馀世,世祀不失,至武王而有天下,修其世祀,因其封国,举天下之大而谓之周者,由稷以致之也。
然则契、稷为商、周之祖,其传已久,其礼素定,后世固无得而易之矣,奉之为太祖,以主庙祀,有以尽一时之宜也。
《诗》之《长发》,言商家兴废之久,历虞夏之世,其来长远。
《昊天有成命》言后稷已有王命,《生民》、《思文》皆歌后稷之功。
传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不可谓为祖,不因功德也。
后世受命之君,功业特起,不因先代,则亲庙迭毁,身自为祖。
郑康成云:「太祖无功而不立,自禹与二昭二穆耳」。
唐张荐云「夏后以禹始封,遂为不迁之祖」是也。
若始封世近,上有亲庙,则拟祖上迁,而太祖不毁。
魏祖武帝,则处士迭毁;
晋祖宣帝,则征西迭毁;
唐祖景帝,则弘农迭毁:此前世祖其始封之君,以法契、稷之明例也。
既已法契、稷矣,则上之亲庙不得不毁,势当然也。
借使魏、晋欲不祖武、宣,而越取处士、征西,不惟上推世数,未知更当及于何人,且其如始封何!
唐有天下,因以为法,韩愈有言:「事异商、周,礼从而变」。
臣等取之矣。
要之始封世近,则亲庙不可不立;
若特以亲庙及远,便为始祖,舍始封而抑之,则古未尝闻之也。
晋琅邪王德文曰:「七庙之义,自由德厚流光,飨祀及远,非是为太祖申尊祖之祀」。
其说是也。
《礼》,天子七庙,而太祖之远近不可以必,故但云「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未尝言亲庙之首必为始祖也。
国家治平四年,以僖祖亲尽而祧之,奉景祐诏书,以太祖皇帝为帝者之祖,是合于礼矣。
而议者曰:商、周之祖,自以别子之故,非以有功与封国为轻重。
是不然也。
别子之法,自谓公子不继世,故子孙为大夫士者祖之,百世不迁,非天子、诸侯之礼也。
使汤武但为诸侯,则尚不祖此别子,况天下之君,而可用大夫士之法乎?
若夫禹不先鲧,则所谓子虽齐圣,不先父食,自以正文公之「逆祀非尊祖」之论也。
唐仲子陵所谓「安知非夏后庙数未足之时,而言禹不先鲧邪」?
伏惟宋之为宋,由太祖皇帝应天受命,首创洪业,建大号于天下,异乎商、周之为商、周可知也。
僖祖虽为圣裔之先,而有庙直由太祖
亲尽则迁,古之正义。
今欲以有庙之始为说,援而进之,以为始祖,臣等固疑其与契、稷异矣。
使契、稷本无功德,初不受封,引以为据,庶其或可;
若其不然,臣等不得判然无疑也。
设欲必据此论,臣等又有可言者焉。
盖三昭、三穆,是不刊之典,一定之论也。
国初张昭、任彻之徒,不能远推隆极之制,因缘近比,请建四庙,遂使天子之礼下同诸侯。
若使庙数备六,则更当上推两世,而僖祖次在第三,亦未可谓之始祖也。
若谓世次不可推,则斯言也,诏旨所不著,史臣所不录,历百馀年,莫知当时之实,不敢以私意逆推而言也。
谨按建隆四年亲郊崇配,不及僖祖
开国以来,大祭虚其东向,斯乃祖宗已行之意也。
自祖宗以来,不以太祖之位易之,今而易之,恐失祖宗之意矣。
巍巍太祖,如神如天,垂祚万世,无以云报。
奉之以为帝者始祖,于礼无不宜者。
或谓《仪礼》诸侯及其太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今谓始封为太祖,乃诸侯制也。
臣等以为远祖受封,子孙世袭,亲虽尽而庙不毁,是诸侯及其太祖也。
若始封之君既已为其国之祖矣,后世子孙自诸侯而为天子,则始祖不易,理势自然,是谓天子及其始祖。
若必求太微之精、神灵之感,谓为始祖所自出,将见迁就其说,奇谲无已,弥失圣人之意矣。
唐神龙初,议云既立七庙,须崇始祖,而张齐贤云:「始祖即太祖太祖之外更无始祖」。
此前儒讲之熟矣。
大抵契、稷不以功德,为祖无必然之论;
特起之君自为一代之祖,无不可之理。
若乃藏主,宜必改定。
盖夹室者,子孙庙之偏室,非庙之正也,议者谓神道尚右,失其旨矣。
然则僖祖之主,必有所归。
按《周礼》「守祧」,掌守先公、先王之庙祧,其庙则有司修除之,其祧则守祧黝垩之。
所谓庙者,后稷、文、武诸庙也;
祧者,所藏先公、先王之迁主也。
先公迁主,藏于后稷之庙。
僖祖,犹周之先公也,宜有藏主之祧,虽无始封,远祖上为之主,而先王之祧不可以阙。
臣等参详,乞略仿此制,筑别庙以藏之,大祭之岁祀于其室,太庙则一依旧制虚东向之位,郊配之礼仍旧无,事之宜而情之顺也。
魏、晋及唐,尝议远庙之主矣。
魏钟繇、高堂隆、卫臻,皆当世名儒,并云处士当迁,故景初之制,谓三祖不毁,其馀四庙,亲尽则迁,一如后稷、文、武庙祧之礼。
晋永和中尚书议云:「周人之王,太祖、世祖世远,故迁有所归。
今晋庙宣帝为主,而四祖居之,是屈祖从孙也;
祫祭在上,是代太祖也」。
范宣谓可别筑一室,以居四主,四祖迭迁,则祖位正矣。
虞喜、刘诩、韦泓、王松子、蔡谟之徒,并同其议。
唐陈京议请据魏、晋旧制,构筑别庙,以藏献懿,柳冕、王绍等七十馀人亦同其说,虽卒藏于兴圣庙,然本无异于别室也。
颜真卿蔡谟「权居东向」之一句,而不本其筑之议,获议于时。
此前世之论,皆有考据,本于经意,不敢谓后世之史,而一切黜之也。
《记》曰:「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
又曰:「亡于礼者之礼」。
况有前人商榷,尽理之论乎?
或曰:别庙而祭,非所谓合食也。
臣等应之曰:夹室非便,当为别庙,则既其正大节矣。
合食、分食,要皆孝飨之道,但以于属既尊,不可寘穆之列,依准前代祭之别庙,得礼之变,复何嫌哉!
若云不可分食,当合于太庙,则不唯永虚东向,且使下从子孙,孰为得失?
是则僖祖别藏,列圣不动,神灵安妥,情文皆得,其于义也合矣。
恭惟陛下仁孝天成,尊事宗庙,古之盛王所不逮也。
臣等学术浅陋,讨论非长,徒能述遵朝廷正大之意,别白议者未通之论,冀以称上圣因情制礼之道焉。
惟陛下幸留神详择。
按:《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四三。第一册第六七二页又见《国朝诸臣奏议》卷八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群书考索》前集卷三○,《文献通考》卷九四,《宋史》卷一○六《礼志》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
又陈宜选择东宫师傅 其二 西晋 · 阎缵
 出处:全晋文
今迎太子神柩,孤魂独行,太孙幼冲,不可涉道。
谓可遣妃奉迎远路,令其父衍随行卫护。
皇太子初见诬陷,臣家门无祐,三世假亲,具尝辛苦,以家观国,固知太子有变。
臣故求副监国,欲依邴吉故事,距违来使,供养拥护,身亲饮食医药,冀足救危。
主者以臣名资轻浅,不肯见与。
世人见笑,谓为此职进退难居,有必死忧,臣独以为苟全储君,贾氏所诛,甘心所愿。
监国御史直副皆当三族,侍卫无状,实自宜然,臣谓其小人,不足具责。
孔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临大节而不可夺”。
是以圣王慎选,故河南尹向雄,昔能犯难葬故将钟会文帝嘉之,始拔显用,至于先帝,以为右率。
如间之事,若得向雄之比,则岂可触哉?
此二使者,但为愚怯,亦非与谋,但可诛身,自全三族,如郭俶、郭斌,则于刑为当。
东宫亦宜妙选忠直亮正,如向雄比。
陛下千秋万岁之后,太孙幼冲,选置兵卫,宜得柱石之士如周昌者。
世俗浅薄,士无廉节,贾谧小儿,恃宠恣雎,而浅中弱植之徒,更相翕习,故世号鲁公二十四友
前见臣表理太子,曰:“阎儿作此为健,然观其意,欲与诸司马家同”。
皆为臣寒心。
伏见诏书,称明满奋、乐广。
侍郎贾胤,与亲理,而亦疏远,往免父丧之后,停家五年,虽为小屈,有识贵之。
潘岳、缪徵等皆父党,共相沈浮,人士羞之,闻其晏然,莫不为怪,今诏书暴扬其罪,并皆遣出,百姓咸云清当,臣独谓非。
徵二十四人,宜皆齐黜,以肃风教(《晋书·阎缵传》)
世祖劝进表 南朝宋 · 刘义恭
 出处:全宋文卷十一
臣闻治乱无兆,倚伏相因,乾灵降祸,二凶极逆,深酷巨痛,终古未有。
陛下忠孝自天,赫然电发,投袂泣血,四海顺轨,是以诸侯云赴,数均八百,义奋之旅,其会如林。
神祚明德,有所底止,而冲居或跃,未登天祚,非所以严重宗社,绍延七百。
张武抗辞,代王顺请,耿纯陈款,光武正位。
况今罪逆无亲,恶盈衅满,阻兵安忍,戮善崇奸,履地戴天,毕命俄顷,宜早定尊号,以固社稷。
景平之季,实惟乐推,王室之乱,天命有在,故抱拜兆于压璧,赤龙表于霄征。
伏惟大明无私,远存家国七庙之灵,近哀黔首荼炭之切,时陟帝祚,永慰群心。
臣负衅婴罚,偷生人壤,幸及宽政,待罪有司。
敢以漏刻视息,披露肝胆(《宋书·江夏王义恭传》。)
册纪王慎荆州都督 初唐 · 上官仪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四
维显庆五年岁次庚申某月某朔某日甲子。皇帝若曰。
于戏。南纪之津。
上躔翼轸。西浮之路。
旁带巴巫。信形胜之大泽。
是英灵之奥府。恤隐之寄。
懿亲攸属。颁条之美。
良翰爰归。左卫大将军泽州刺史上柱国王慎
渐天汉而含润。资日观以摛文。
艺重三雍。道优二陜。
梁池挺秀。燕馆趋贤。
位表衔珠。入光兰锜。
职华分竹。出美棠阴。
惠以孚。声绩斯邵。
是用命尔为使持节都督荆峡岳朗等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大将军上柱国纪王。勋封并如故。
往钦哉。夫道德齐礼。
允布政之化。践孝依仁。
诚立身之本。必宜周旋勿坠。
雅誉弥高。勉修乃职。
对扬休命。可不欤。
册纪王慎泽州刺史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四
维显庆三年岁次戊午正月甲申朔三十日癸丑
皇帝若曰。
于戏。
柝壤分圭。
寄隆于宗子
罢侯置守。
任切于惟良。
自古明王。
率由兹典。
左卫大将军徐州刺史上柱国王慎
禀庆璇源。
分华紫极。
崇诗书而轨物。
敦教义而明道。
入典钩陈。
恭肃表于清禁。
出膺刺举。
宽洽于名藩。
高平形胜。
太行重阻。
地迩王畿
亲贤是属。
是用命王为使持节泽州诸军事泽州刺史
王及大将军勋官如故。
朕闻之。
诸侯之孝。
在上不骄。
善人为邦。
期月而可。
往钦哉。
其祗膺显命。
率循典礼。
刑罚而教学校。
尊五美而屏四恶。
造次于仁。
夙夜无怠。
勉追风于往哲。
以垂裕于后昆。
可不欤。
册纪王慎邢州刺史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四
维总章二年岁次己巳□月庚寅十二日辛丑。皇帝若曰。
于戏。昔封唐御极。
分岳以镇寰区。宅镐乘时。
建侯以隆藩卫。用能发辉鼎祚。
翊赞昌图。制犬牙以廓地基。
茂麟趾而光天绪。懿亲启翰。
其理则然。惟尔使持节泽州诸军事泽州刺史上柱国王慎
禀庆星躔。分华帝圃。
器表冲邈。轨鉴端凝。
业蕴圭璋。艺包文武。
振英词于五际。陵桂巘而含芳。
抗逴议于三雍。警蘋风而鼓誉。
仁孝为立身之本。贞恕存应物之方。
及疏社上东。建旟南服。
化流江汉。道被歌谣。
中垒训兵。自穆衔珠之序。
淮平俗。式崇露冕之规。
冠雅政于偫邦。标粹范于贤牧。
夷仪胜壤。地乃邢迁。
跨全赵之郊畿。总常山之襟要。
维城之寄。佥曰尔谐。
是用命尔为使持节邢州诸军事邢州刺史上柱国王如故。
往钦哉。尔其光阐六条。
敷崇四诫。考閒平之令则
酌鲁卫之嘉猷。无以傲从康。
无以纵败礼。迪于正典。
聿遵王度。祗历茂□可不勖欤。
为第十舅让殿中监兼仗内闲厩表 唐初 · 李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四
臣某言。
伏奉恩制。
以臣为殿中监检校仗内诸闲厩。
逾涯之恩。
忽降霄极。
非据之惕。
坐惊魂宇。
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本乏才艺。
素无操植。
徒因绪业。
获齿簪裾。
属两曜重光。
三灵再造。
登山捧日
始会于风云。
涉海窥天。
遂攀于星汉。
位非德进。
荣以恩升。
出捧鸾镳。
骖玉舆之式道。
入陪凤扆。
预金门之通籍。
扈清切之严卫。
接绸缪之宴私。
邱山之恩。
徒谢成贷。
丝发之效。
竟知无补。
加以兼乌窃幸。
假凤连栖。
兄弟分侍于阃闱。
甥舅齐迹于枢秘。
光荣被于九族。
宠遇倾于百寮。
是以常诫满盈。
亟惭尸素。
叔宝之遇武子
虽愿输忠。
正礼之对公山。
惟忧旷职。
常思高明之瞰室。
无惧平路之倾辀。
岂谓天道不赀。
圣慈逾厚。
仍降非常之泽。
重纡加等之命。
妨贤受任。
多惭于鸳鹭之偫。
匪服叨荣。
实愧于蜉蝣之羽。
窃惟先王慎择。
不进于凡庸。
明主虚求。
务延于才俊。
伏乞傍罗杞梓。
更询棫朴。
必取九能秀杰。
方为御府之臣。
无使五技轻姿。
谬处七闲之任。
自然六尚增价。
七驺无忝。
纳于百揆。
终无废事之讥。
宾于四门。
必有得人之颂。
无任惭惧屏营之至。
谨诣朝堂奉表陈谢以闻。
谨言。
对词摽文苑科策 其二 第二道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四
问。
朕闻礼崇三典。
方宏慎罚之规。
书著五刑。
不以深文为义。
朕母临赤县。
子育黔黎。
夏日贻忧。
惧青牛之结气。
秋荼轸念。
虑丹笔之成冤。
然以人尚挂于汤罗。
情倍深于禹泣。
顷者荆郊起祲。
淮服挻妖。
朕惟罪彼元凶。
馀党并从宽宥。
敬真之辈。
犹蕴狼心。
再生之恩。
重搆三藩之逆。
还婴巨衅。
便犯严科。
岂止杀之方。
乖于折衷。
将小慈之泽。
爽彼大猷。
子大夫等学富三冬。
才高十室。
刑政之要。
实所明闲。
倾此虚襟。
伫闻良说。
对。
臣闻刑以助教
德以闲邪。
王慎于好生。
大易诫于缓死。
今陛下母临黔首。
子育苍生。
孚佑下人。
克配上帝。
然有东南小祲。
荆蛮远郊。
虽圣德泣辜。
用防风之戮。
天心罪己。
仍劳淮甸之征。
其有诖误闾阎。
胁从井邑。
陛下悯孤孀于海淮。
恤困穷于江汉
舍从宽宥。
此陛下之恩也。
而蕞尔馀孽。
蠢兹顽凶。
思弄兵于潢池之下。
将搆难于戎狄之域。
罪盈稔贯。
祸得萌芽。
此又陛下之明也。
今陛下乃赐臣策曰。
岂止杀之方。
乖于折衷。
将小慈之泽。
爽彼大猷。
臣实见折衷大猷之规。
不知小乖微爽之义也。
策曰。
政刑之要。
实所明闲。
臣闻政犹水火。
刑譬阴阳。
顷者三监乱常。
有司既纠之以猛。
于今四罪咸服。
陛下宜济之以宽。
明肆赦之渥恩。
安万人之反侧。
布深仁于罗鸟。
收至察于泉鱼。
岂不大哉。
天下幸甚。
且夫人者氓也。
暗而不可罔。
庶者众也。
愚而不可欺。
是故刑在必澄。
不在必惨。
政在必信。
不在必苛。
故明王之理天下也。
刑一则人畏而不干。
政则俗齐而不伪。
于是祸乱不作。
灾害不生。
君安于上。
臣悦于下。
姓日用
而不知其然。
四海风动。
惟帝之则。
道畅钟石。
声流舞咏。
其行已也非他。
所理人者以此。
刑政之要。
庶几一隅。
臣谨对。
宦官劄子(同上)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四一、《范太史集》卷二六、《皇朝文鉴》卷五九、《国朝诸臣奏议》卷六三、《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一九、《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二三、《宋史》卷三三七《范祖禹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九二、《经济类编》卷一九、《右编》卷一五、《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三、《古今图书集成》宫闱典卷一三五
臣闻《书》曰:「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汉有天下四百年,唐有天下三百年,及其亡也,皆由宦官
相去五百馀年,如循一轨,盖与乱同事,未有不亡者也。
汉自元帝任用石显,委以政事,杀萧望之、周堪,而废刘向等,汉之基业坏于元帝
东汉邓后临朝,中官用事,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顺帝以后,五侯专朝。
桓帝、灵帝之时,十常侍擅天下,子弟亲党割剥百姓,毒流四海,附之者宠及三族,违之者灭及五宗,大考党狱,夷戮天下名士,于是黄巾贼起,朝野崩离,及袁绍宦官献帝奔播困饿,而曹操因之以篡汉。
唐自明皇使高力士省决章奏,宦官始盛,李林甫、杨国忠等皆因力士以进,唐亡之祸基于开元。
肃宗李辅国,末年寝疾,辅国以兵劫迁明皇于西内,杀张皇后及二王,明皇以幽崩,肃宗以骇没。
贵为天子,上不保其父,中不保其身,下不保其妻子,由用辅国一人而已。
代宗程元振功臣畏谗,吐蕃寇陷京师,播迁于陕。
德宗用宦官分领神策禁兵,其后天子由其所立,唐室终以此亡。
宪宗服金丹躁忿,为陈洪志所弑;
敬宗刘克明所弑。
文宗欲讨宪宗之贼,谋泄,仇士良杀四宰相及朝臣,灭其族,流血成渠,朝廷半空。
文宗忧愤,以至于没。
武宗以后,皆由宦官所立,僖宗田令孜为父,天下大乱,黄巢贼起,播迁于蜀,又幸兴元
杨复恭自称定策国老,呼昭宗为负心门生天子,刘季述等废昭宗于东内,韩全诲等劫昭宗幸凤翔。
于是崔裔诛中官,而朱全忠劫迁昭宗,遂弑之,因以篡唐。
汉唐亡国之祸,其酷如此,后之人主岂可不以为刻肌刻骨之戒哉!
太宗时王继恩平蜀之功,中书欲除宣徽使太宗曰:「朕读前代书史,不欲宦官预政事,宣徽使执政之渐也」。
宰相恳言继恩有大功,非此不足为赏。
太宗切责宰相等,乃命学士别立宣政使之目以授继恩
布衣韩拱辰诣检院上言:继恩功大赏薄。
太宗大怒,以拱辰妖言惑众,杖脊黥面,配流崖州
太宗可谓深鉴前古而塞祸乱之源矣。
英宗服药,任守忠往来交搆两宫,致慈圣太后英宗不相悦。
言者劾奏其罪,贬蕲州安置,尽逐其党,然后慈圣、英宗母子如初,宫省清肃。
熙宁元丰间内臣之中,李宪、王中正、宋用臣三人者最为魁杰。
总兵熙河,兼领三路;
中正总兵河东,兼领四路。
其权势震动内外,自陕以西,人不敢斥言名。
中正口敕募兵,州郡不敢违,师徒冻饿,奔溃死亡最甚。
陈再举之策以诱贼,致永乐陷没;
熙河僭拟不法。
用臣兴土木之役,无时休息;
榷舟船,置堆垛,网市井之微利,夺细民之衣食,专事刻剥,为国敛怨。
此三人者,虽加诛戮,未足以谢万姓。
朝廷止从宽典,量加废黜,唯独死,中正、用臣犹存。
陛下近召内臣十人,续又召数人,而李宪、王中正之子皆在其中;
又除押班二人、带御器械一人,中外无不骇愕。
既而闻二人以执政言其有过先罢,三人以舍人缴词头且辍,然前来指挥,首违故事。
李宪、王中正之子既得入侍,则中正、用臣亦将进用,人心不得不忧,故臣敢极言之。
陛下与太皇太后同听政之初,外逐蔡确、章惇、吕惠卿等及群小人,故朝廷肃清;
内逐李宪、王中正、宋用臣等及群小人,故宫禁肃清。
内外皆无凶人,故天下安静。
臣历观近古,内外肃清未有如今日也。
祖宗法度所以维持后世,不可轻变,陛下奈何先自坏之?
陛下所以享南面之尊,蒙已成之业,四方万里奔走而听命者,以朝廷公正,天下心服也。
陛下何不慎守法度规矩,增修德政,使过于垂帘之时,然后不失天下之望?
今未及进一贤、行一善,先骤用中官如此之盛,四方闻之,必以为政出宫掖,无复纲纪,如衰季之世,岂不大失人心哉?
夫人心一失,欲复收之甚难。
陛下若作一二事使中外悦服,四方竦动,则他日所为有顺流之易,人心先信故也。
若作一二事使中外忧疑,四方解体,他日虽有美意,人已不信在前,岂得便心服乎?
如此而望德业之光,名誉之隆,非臣之所知也。
中官止是陛下左右给事使令,臣虽至愚,亦知其必未有害政之事。
然欲治外者必先治内,欲治远者必先治近,是以明王慎选左右。
壬人,尧、舜畏之,佞人,孔子远之,恐其有损而不自觉也。
昔唐之时,仇士良教其党曰:「天子不可令閒,常宜以奢靡娱其耳目,使日新月盛,无暇更及他事,则吾辈可以得志。
勿使之读书,亲近儒生,彼见前代兴亡,心知忧惧,则吾辈疏斥矣」。
士良以此固其权宠,故能专恣二十馀年。
汉唐之事,当今必无。
然以先帝天资英睿,圣学高明,可谓不世出之主;
而内外为小人所误,外兴师旅,内兴百役,先帝未尝享太平之乐,终以忧勤损寿。
凡不便民之事,皆群小所为,而使先帝受天下之谤,臣尝痛之,故不愿陛下复近小人,盖以此也。
陛下诚能听臣之言,悉追罢除用内臣指挥,未到者别与差遣,已入者复授外官,则中外之人称诵圣德,万口一词,以为至美,乃可以解众庶之惑,洗陛下之谤。
此如反掌之易,何难而不为哉!
自闻近日两次指挥以来,外议汹汹,皆云大臣不能争执,陷陛下于过举;
台谏之臣又皆畏避中人,莫敢一言。
但恐陛下未之知耳,若使知之,必不为也。
臣侍经筵八年,日望一日,岁望一岁,期陛下为令德之主,惟恐有纤毫之失,故不避违拂圣意,数进苦切之言。
陛下每留睿听,以臣愚直见知;
臣亦不量微力,窃以献纳自任。
今兹事体,实系朝政污隆、人情去就,臣义均休戚荣辱,不忍默默坐视,敢冒万死而献其忠,唯陛下裁察。
取进止。
策林 其十三 十三号令(令一则行推诚则化)806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问。
号令者。
所以齐其俗。
一其心。
故圣人专之慎之。
然则号令既出。
而俗犹未齐者。
故安在。
号令既行。
而心犹未一者。
其失安归。
欲使下令如风行。
出言如响应。
导之而人知劝。
防之而人不踰。
将致于斯。
岂无其要。
臣闻王者发号施令。
所以齐其俗。
一其心。
俗齐则和。
心一则固。
人于是乎可任使也。
传曰。
人心不同。
如其面焉。
故一人一心。
万人万心。
若不以令一之。
则人人之心各异矣。
于是积异以生疑。
积疑以生惑。
除乱莫先乎令者也。
故圣王重之。
然则令者。
出于一人。
加于百辟。
被于万姓。
渐于四夷。
如风行。
如雨施。
有往而无返也。
其在周易涣汗之义。
言号令如涣汗然。
一出而不可复也。
故圣王慎之。
然则令既出。
而俗犹未齐者。
由令不一也。
非独朝出夕改。
晨行暮止也。
盖谨于始。
慢于终。
则不一也。
张于近。
弛于远。
则不一也。
急于贱。
宽于贵。
则不一也。
行于疏。
废于亲。
则不一也。
且人之心。
犹不可以不一而理。
况君之令。
其可二三而行者乎。
然则令既一。
而天下之心犹未悦随者。
由上之不能行于己推于诚者也。
凡下从上也。
不从口之言。
从上之所好也。
不从力之制。
从上之所为也。
盖行诸己也诚。
则化诸人也深。
若不推之于诚。
三令五申
而令不明也。
苟不行之于己。
虽家喻户晓。
而人不信矣。
圣王知其如此。
故以礼自修。
以法自理。
其所好。
重其所为。
有诸己者。
而后求诸人。
责于下者。
必先禁于上。
是以推之而往。
引之而来。
导之使行。
禁之使止。
使天下之心。
禺禺然惟望其令听其言而已。
故言出则千里之外应如响。
令下则四海之内行如风。
故曰禁胜于身。
则令行于人者矣。
又曰下令如流水发源。
盖是谓也。
如此则何虑乎海内之令。
不如身之使臂。
臂之使指者哉。
荆王元景等子孙代袭刺史 唐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
皇王受命。
步骤之迹以殊。
经籍所纪。
质文之道匪一。
虽治乱不同。
损益或异。
至于设官司以制海内。
建藩屏以辅王室。
莫不明其典章。
义存于致治。
崇其贤戚。
志在于无疆。
朕以寡昧。
丕承鸿绪。
寅畏三灵。
忧勤百姓。
考明哲之馀论。
求经邦之长策。
帝业之重。
独任难以成务。
天下之旷。
因人易以获安。
然则侯伯肇于自昔。
州郡始于中代。
圣贤异术。
沿革随时。
复古则义难顿从。
寻今则事不尽理。
规模周汉。
斟酌曹马。
采按部之嘉名。
建侯之旧制。
共治之职重矣。
分土之实焉。
巳有制书。
陈其至理。
继世垂范。
贻厥后昆。
维城作固。
同符前烈。
荆州都督荆王元景梁州都督汉王元昌徐州都督王元礼潞州都督韩王元嘉遂州都督彭王元则郑州刺史郑王元懿绛州刺史霍王元轨虢州刺史虢王凤豫州刺史道王元庆邓州刺史邓王元裕寿州刺史舒王元名幽州都督燕王灵夔苏州刺史许王元祥安都督吴王恪相州都督魏王齐州都督齐王益州都督蜀王襄州刺史蒋王恽扬州都督越王贞并州都督晋王治秦州都督王慎等。
或地居旦奭。
夙闻诗礼。
或望及閒平。
早称才艺。
并爵隆土宇。
宠兼车服。
诚孝之心。
无忘于造次。
风政之举。
克著于期月。
宜冠恒册。
祚以休命。
其所任刺史
子孙代代承袭。
有司仍准前诏。
详为条制奏闻。
俾克本枝之盛。
随天地而长久。
刺举之荣。
与山河而无绝。
安民策十首 其六 安民策第六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九○七、《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一八
民之所从,非从君也,从其令也;
君之所守,非守国也,守其令也。
君端冕乎奥阼之位,而民被坚执锐,履肠涉血,赴死万里者,令使之也。
君夙驾乎囿游之中,而民居处笑语如不知者,令不及故也。
是民从令非从君也。
封疆有固,山川有险,人犹踰之。
比闾小吏,执三尺之法,则老奸大豪无敢违者,是君守国不如守令也。
君以令用民,民以令事君。
令之所取,民亦取之;
令之所去,民亦去之。
故令可一而不可变也。
是万物之四时也,天之于物也。
春夏以出,秋冬以内,兹四时之常也。
如使柔风既扇,疾雷既奋,植者向荣,动者起蛰,而革之以沈阴,乱之以繁霜,则句萌者伤,而蠉蠕者死矣,唯其钝而晚出者相贺得计也。
至秋冬则亦然。
是则句芒再至而品物不以为春,黄落在兹而智者不以为秋也。
是故令之于民也,与其出而中废,不若勿出之愈也。
善人见劝而莫肯进,惧其令变而不必赏也;
恶人见禁而莫肯改,幸其令变而不必罚也。
朝一命焉,夕一命焉,群吏奉承之弗暇,愚民惶惑而失图,出令如此,不若勿出之愈也。
王慎乃出令,谓审之于内而后行之于外也。
其不可乎,虽稷、契之言,皋陶之谟,不宜于时,不足试也。
其可乎,虽士传言焉,庶人谤焉,志之先定,不足疑也。
夫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子产治郑,其始也,民疾之曰:「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及其久也,民爱之曰:「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载使子产闻谤,遽改小国之政,将何如哉?
《洪范》曰:「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
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谓众民所好不同,而君臣政治各有常法,不可失政教之常以从民欲也。
何者?
善人少而恶人多也。
明明后诚能谨令之所以出,则群心洗濯,知所适从矣。
周礼致太平论五十一篇 其四十九 教道第八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九○四、《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一四
大司乐,「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
淫声,若郑、卫也。
过声,失哀乐之节。
凶声,亡国之声,若桑间、濮上。
慢声,惰慢不恭也。
大胥「掌学士之版,以待致诸子」。
版,籍也。
大胥主此籍,以待当召聚学舞者,卿大夫之诸子则案此籍以召之。
汉《大乐律》曰:「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庙之酎。
除吏二千石到六百石,及关内侯大夫子,先取适子高七尺以上,年十二到年三十,颜色和顺,身体脩治者,以为舞人」。
与古用卿大夫子同义也。
深矣乎!
声之感人也,如水之激,如草之偃,自生民以来,莫之能免也。
《乐记》曰:「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
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
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
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
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禁其淫、过、凶、慢之声。
而舞人又取卿大夫子有中和、祗、庸、孝友之德者,是声与人无不也。
声与人无不正,则闻之且见之者,焉得不正乎?
子夏曰:「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
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
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
噫!
舞者男女自相杂,子夏已疾之,而况粉白黛墨,笑言于尊俎间乎?
董仲舒所谓民之师师者,宜不宜也?
然则天下多淫辟之罪,有以矣夫!
古松书屋三绝句 其一 乾隆丁未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蒸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三十三
宛转云廊拾级登,缓臻书屋最高层。
俯看王顺长息,据榻欣于对老朋。
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各视其命之数 北宋 · 刘安节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六二、《刘左史集》卷三
传曰:「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
名器先王慎之,不敢以假人者,以信之所出,礼之所寓焉者也。
公卿大夫士此名也,有其实者然后得其名。
宫室车旗衣服礼仪此器也,有其名者然后得其器。
名器虽人君且不得而私也,况于臣乎!
古之王者考实而定名,缘名而授器,立之纪律,载之典策,信以是出,礼以是藏,使天下之人不敢犯如江河,不敢越如城隅,绝觊觎之心而灭凌犯之志者,命立而分定故也。
《周官》设典命之职,掌诸侯之五仪,诸臣之五命,而曰「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各视其命之数」,凡以是而已。
命者所令也,谓之命,则若天之命。
万物长短大小,一成而不可易也。
上言而令之,下禀而听焉,人岂得而私之哉?
诸侯之命以九、以七、以五,皆阳数也,人君故也。
诸臣之命以八、以六、以四,皆阴数也,人臣故也。
邦国之制既详于诸侯,而诸臣之命尤不可废,是以公之孤四命,视小国之君。
且既谓之孤矣,其德能衣被人,则不可属之卑者,视子男之礼不为僭也。
公之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一命。
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
或以三,或以再,或以一,则诸侯之德隆而位尊者也,故其臣之命稍增而不为过,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亦烦而缛可知也。
子男之卿再命,大夫一命,士不命。
或以再,或以一,或不命,则诸侯之德薄而位卑者也,故其臣之命数稍降而不为辱,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亦蹙而略可知也。
夫惟尊者烦而缛,卑者蹙而略,故堂各有筵,室各有度,或高之为贵,或小之为美,而宫室有制也。
乘栈车者不敢以乘墨车,乘夏缦者不敢以乘夏篆,旗各有等,斿各有数,而车旗有辨也。
元士之服不敢以毳冕,大夫之服不敢以朱襮,小人无赤芾之赐,君子有绣衣之章,而衣服有别也。
尊卑异等,详略异制,上得以兼下,下不得以兼上,而礼仪有数也。
若然者,非各视其命之数,其能若是之称哉!
成周之时,正邦国之位,则有大宗伯之九仪;
辨宫室车旗之用,则有小宗伯之禁令。
而典命者,又载其命数而藏之有司,若有辨则视焉,此邦国诸臣所以无敢违命以犯上者也。
逮夫王室微弱,诸侯恣横,先王礼籍之用,恶其害己而削之殆尽。
当是时,上不知所令,下不知所承,山节藻棁有如臧孙,塞门反玷有如管仲,宫室之制乱矣。
美其车有如庆封,请繁缨有如于奚,车旗之制亡矣。
设服离卫有如子围,琼弁玉缨有如子玉,衣服之制失矣。
鲁以肆夏享却至,周以上卿仲父
季氏大夫也,而有泰山之祀;
三家陪臣也,而用雍彻之乐,而礼乐之制坏矣。
其始也,诸臣僭诸侯;
其末也,诸臣不僭诸侯而僭天子。
夫以诸侯之卑而上僭天子之贵,则错乱甚矣,尚何名器之足信乎?
是以后之君子思为政于天下,则曰周公之典在焉,盖将有所考而正之也,惜夫!
四书对 清 · 缪艮
对联 出处:楹联述录
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管仲晏子犹不足为欤。
宾竹室乾隆乙未 清 · 弘历
 押纸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五
室在绿琅玕丛里,宾竹之名乃以此。
讵因潇洒托幽兴,植中盖谓斯君子。
王顺长息岂其伦,颜般亥唐庶可拟。
迭为宾主则勋华,人伦之至心焉企。
写三友图叠旧作韵题句乾隆乙未 清 · 弘历
 押有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二
奚必庾岭及淇岱,松竹梅何处无有。
率笔朅然写三益,试问与真同异否。
真真幻幻人谓之,是异是同适当偶。
直谅多闻我向评(向题三友轩以喻直喻谅喻多闱并就其德性立论触类引伸颇为发前人所未发),讵不可为帝王友。
王顺长息岂足云,一再图之识以久。
戊戌冬至南郊礼成庆成宴乐章四十九首 其四十一 贺圣朝 明 · 陆深
一人元良,百度惟新。
握赤符,凝玄应
享太清。
大礼方行。
祀事孔明
感天心,亿载恒承庆。
王慎德,四夷咸宾。